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 >> 校园资讯 >> 信息公开 >> 人事师资信息 >> 详细内容
人事师资信息 >> 正文
关于印发《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修(制)订2022级 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性意见》的通知
日期:2022-10-30 18:48:11  发布人:xmxcdzb  浏览量:1534

?

?

?

?

?

?

?

关于印发《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修(制)订2022

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性意见》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启动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现将《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关于修(制)订2022级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性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行。

?

?

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 ???????????

2022 613

?

?

?

?????????????????????????????????????????????????????????

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校长办公室??????? ?2022613日印发 ?

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关于修(制)订2022?????????????? 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性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的最新文件精神,结合立博ladbrokes官网永久入口实际,对2022级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提出如下引导性意见

一、引导思想

以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助力两岸深度融合。

二、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引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4.《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

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

6.《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

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8.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9.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10.《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撑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闽政文(202197号)。

三、编制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突出德技并修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各类公共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公共类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类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常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常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二)以国家标准为引领,提升专业质量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新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各专业要根据新专业目录的调整,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备,开发或更新课程教材,以新专业目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专业质量。

(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多方联动

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企业、行业共同研究制订和实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及时将新常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切实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完善作为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要素。依据职业岗位需要和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学生成才成长需求,采取分类培养,科学推动“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合理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一是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用两年在校时间完成1800-2000学时的教学任务且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认真构建“1”阶段教学体系,落实好四个环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总结并推广学校“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制定符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落实适合专业实习的企业;加大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力度,组建一支由专业引导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导师”队伍,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全面引导,并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根据专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不断推进基于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社团、职业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科技创作、创新创业等活动,满足学生成长多层次需求,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结合系列实践教学强化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重劳动。

(五)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推动资源整合

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促进、互为带动、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专业群为单元,开展组织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硬件设施、校企合作等所涉及的各类资源整合,发挥专业群的聚集和联动效应,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支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坚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广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专业教学团队构建, 促进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协同发展,助推“三教”改革,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七)以学习评价改革为手段,强化培养目标达成

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考核,要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有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

四、编制内容相关要求

(一)课程设置

1.职业素养与基础常识领域

该领域由校定公共基础课程和院定专业基础类课程构成,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问基础常识。校定公共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开设情况见2022级公共课程修读方案(附件)。院定专业基础类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研究确定2-3门本学院各专业都适用且有利于常识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类课程。

2.职业技术能力领域

该领域由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建议按职业岗位(群)工作项目(任务)以“工学结合”、“仿真模拟”、“边学边做”的模式设置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为6门。

(二)学时学分要求

1.总学时一般为2500-2800 学时,学分最小单位为0.5

2.总学分一般在130学分左右,最高不得多于145学分。

3.一般课程18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以每周1学分计;“2+1”专业第五学期“岗位实习”按每周24学时、每周1学分计算;第六学期岗位实习按每周24学时、每周1学分计算。

4.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低于总学时的 50%

5.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6学时,周学时及每学期学分安排应相对均衡。

6.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6-12个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

五、编制程序

(一)编制流程

1.教务处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性意见,启动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2.二级学院应在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以专业教研室及相关课程团队成员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根据学校引导性意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对象应有兄弟院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

3.工作小组依据人才需求调研结果修(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二级学院召开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征求专业教师、学生代表、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意见建议,形成论证纪要。

4. 工作小组依据论证结果修订培养方案,提交二级学院专业引导委员会会议审查;审查通过,院长签字、学院签章后报送教务处,同时报送调研报告和论证纪要供审查;

5. 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答辩审查,审查通过后报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审批通过后,培养方案正式生效、实行。

(二)调研与分析

1.社会需求分析。各二级学院着手修(制)订培养方案前,要对近几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本专业最新的就业趋势进行分析,对前期所做的专业调研报告认真分析总结,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2.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各二级学院应组织资深专业教师、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常识、能力和素质(态度),进一步分析常识、能力、素质(态度)所需支撑课程。

3.课程内容分析及课程体系构建。各二级学院应在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生源(特别是中职生源)的常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广泛征求企业和师生意见。遵循“按需设置”的原则,按生源特点、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就业需求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避免课程设置多而杂,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各专业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科学安排课程的修读顺序和各学期课程的均衡性,确定合理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三)起草与审定

1.各二级学院组建专业团队,确定执笔人,执笔人应是专业(专业群)负责人或者教研室主任。按学校统一的模版和格式,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专业不同方向、同专业不同学制应分开编制。各专业应根据专业需求制定课程适合的学时、学分及开设学期,避免在实行中因过度集中或安排不合理造成教学资源、师资资源不合理分配。

2.各二级学院形成培养方案初稿后,应组织召开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征求院内外、校内外、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代表等意见建议,形成论证纪要,确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提交专业引导委员会会议审查,审查通过后,送教务处初审,同时报送调研报告和论证纪要。

3.教务处汇总初审后,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二级学院。初审通过后,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答辩审查。

(四)发布与更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批准后,报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审批通过后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发给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为下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提供参考。在实行过程中若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因素需要优化调整,由相关二级学院按有关规定提交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调整。

六、体例框架和基本格式要求

(一)体例框架

详见附件,特色班、专业群、二元制、学徒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二)基本格式要求

为使培养方案更加规范,各专业培养方案统一按以下要求排版: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装订线:1CM

页眉:1.5CM? 页脚:1.5CM;行距:固定值 25磅 ;缩进0

正文标题:黑体、四号、加粗;

正文:段首空两格、宋体、小四,段后空一行。

?

核发:xmxcdzb 点击数:1534收藏本页
?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05019609号-1     闽公网安备35020043060-19001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